什麼是死亡 — 怎樣才算是活著?

寫於 2015.03

Cory Chu
8 min readMar 18, 2021

水與水蒸氣

一瓶水,一壺茶,一杯咖啡
我們從小就很清楚什麼是水,液態水
但,什麼是水蒸汽?

在國小,老師就告訴我們水有三個相,固相、液相、氣相。冰塊會融化變成水,水會蒸發成為水蒸氣。雖然老師這麼說,但大家就是沒有看過水蒸氣!

我們對水蒸氣在經驗上的無知就如同我們不能親身體驗死亡,並在甦醒後暢談死亡的經驗;我們能夠在科學實驗上有確鑿的證據讓你相信水蒸氣是確有其事,就像你知道人終將一死儘管你未曾經歷,顯然生死與水有著莫名的相似。

然而,你不只對水蒸氣沒能切身體驗,你甚至不知道水與水蒸氣界線是怎麼一回事!燒開水時,水會變成水蒸氣,伴隨陣陣白煙飄出,從國小以來認真聽講的好孩子都知道:「老師說看得到的白煙都是小水滴,是液態水,不是水蒸氣!」但你曾否提出抗議,還記得老師說水是由一顆顆的水分子所組成的,氣態水的分子間距離遠大於液態水,當時你應該問老師:多遠算遠?夜市的人潮都有介於擁擠跟空蕩間的時候,難道水沒有介於液態跟氣態中間的狀態嗎?另外,既然氣態水是一個個的水分子,一個個的水分子難道不能算是一個個很小的小水滴嗎?如果水分子兩兩成對在一起呢?幾顆水分子才算是個水滴?如果你這樣問,想必你的的自然老師會啞口無言!

水和水蒸氣的界線是什麼,顯然不是「一滴水有幾個分子」,或是「分子間的距離有多遠」能夠回答的。

難道,真的沒有介於水和水蒸氣中間的東西嗎?

如果我們連水壺中水滴的生死都講不清楚,又何嘗來談活人與死人呢?

還沒死的叫活著

垂死的人還是活著,臨終前的人們還活著,正在被CPR的人算是活著嗎?
所謂的活著,目前,似乎只能說是還沒死亡,然而,腦死的人就是死了嗎?還是心臟停了就死了?

有人說死者不能復生,由生到死是個不可逆的過程!

也許我們可以更加定義如果一個人處在一個不能回到活著的狀態,就是死了。而我們即便不能很明確指出怎樣是個活著的人,但大多數的人們應該不太反對你我都是活著的人,在這樣模糊的共識下,我們可以從大家都認同的活人開始,一步步逼近死亡的界線,只要還能回頭,儘管情況多不樂觀,我們都說這還算是活著!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有了所謂醫學法律所要認定的死亡 — — 腦死。然而這顯然是個隨著科技進步會改變的標準,因為醫學在進步,我們就能不斷將這樣的生死界限往死亡的方向推移,更多現在的死亡,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都將成為依然活著的狀態。

但你以為這樣很完美了嗎?其實也不盡然,談人太複雜,不如談談樹。

你怎麼知道樹是死是活,看來是個更加艱困的任務,寒冬中,宛如枯藤的老樹,也能在下一個春天長出鮮嫩的綠葉,你怎麼知道他是死了,還是正在等待春天的到來呢?看來這條生死的界線不太好畫,那就畫粗一點吧!

對人來說,生死這條線可能是幾分鐘的寬度,到了樹,可能變成幾年,也越來越荒唐了,我們甚至不好意思說,這是條線!

值得注意的是,由此我們知道,生死界限的「寬度」,的模糊地帶,顯然受到該生命的生理週期特徵時間(Characteristic time)的影響,這就跟高速公路的車道線總是比平面道路來的寬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何謂活著?

看來要定義死亡,我們不得不討論什麼是活著;而要釐清活著的概念,不免俗的需要討論活著的人能做什麼事。我們大致上可以說,活著的人有呼吸有心跳有生命跡象,活著的人能夠吃能夠想能夠從環境中獲取對自己有利的東西,來維持自己繼續的活著。

當然,欲求不滿的你當然可以問:我們真的活著嗎?

我們可以不透過與世界的交互作用來認定自己是活著的嗎?

Descartes曾說Cogito ergo sum(我思故我在),我不想踏入哲學上的爭辯,但我想提供一些在二十世紀物理的大作 — — 量子力學,所帶給我們的一些令人值得省思的結果。

在1935年5月的《Physical Review》中,Einstein,Podolsky 與 Rosen 發表了一篇名為 〈Can Quantum-Mechanical Description of Physical Reality Be Considered Complete?〉的論文¹,後簡稱為EPR paper,當中他們提到他們所謂的“完備(complete)”是指 “Every element of the physical reality must have a counterpart in the physical theory. ” 而所謂的真實(reality)可被理解為 If, without in any way disturbing a system, we can predict with certainty (i.e., with probability equal to unity) the value of a physical quantity, then there exists an element of physical reality corresponding to this physical quantity. 在這樣的基礎,他們想論證量子力學是不完備的。簡單講,量子力學當中對物理量的存在認定涉及測量在當中所扮演的角色,物體的性質被認為是因為測量而存在的,但Einstein打死不肯接受這種荒謬的觀點,我們就用個例子來說明:

想象你的口袋有五百塊錢,今天我要來抽查你的口袋有多少錢,你掏出來算一算就是五百塊,我不管抽查幾次都是百分之百(with probability equal to unity)得到五百塊這個答案,Einstein 說,你的口袋裡有五百塊是個事實,是個真實,不論我們有沒有抽查,你就是有五百塊;但如過根據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詮釋(Copenhagen interpretation)你的口袋裡的錢可以是 “很多狀態的疊加”,在我抽查的時候你確實有五百塊,但我沒抽查的時候,裡面可能不是五百塊,可能是別的狀態,甚至是 “疊加態”,在這個聽起來多麽荒謬,連 Einstein 都忍不住要砲說:「難道你不看月亮,月亮就不在那裡嗎?」但這樣荒謬的理論,卻在分子原子甚至更小的尺度下至今暢行無阻,精準的描述了我們的各種實驗結果,你很難說在微觀世界裡如此成功的理論為何在巨觀世界這麼的不可理喻,這中間到底要如何過渡,至今仍是個重要的研究課題。

不過這跟生死又有什麼關係呢,其實我不用多說,只要問你,你可否想過如果你是死與生的疊加態呢?難不成我的生死是因為觀察我生死的過程而產生的?!

再談物理上的相變

從活著到死亡,其實可以說是從有序(order)到無序(disorder)的過程,概念上可以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相變(phase transition)甚至還能試圖定義描述該過程的序參數(order parameter)。二十世紀的物理重大成就之一,就是人們發現了在某些相變或臨界現象,具有所謂的 “放大縮小” 不變性(scale invariance),例如鐵磁性材料在溫度高於一個臨界溫度時便會消磁,而洽於臨界溫度時,你會發現在大的磁化區域當中一部分是沒有磁化的,而在沒有磁化的區域當中又有更小的一部分是磁化的,一路下去就像永無止境地俄羅斯娃娃一般,這樣的系統在任意的放大或縮小過後,都看起來一樣,具有自我相似性,這樣的特性在處理這類臨界問題上有很大的功用!雖然說人是一個高度非線性的系統(換做白話文就是像人這樣的系統是他媽的複雜不可理喻XD),但精神上也許可以說其實在瀕臨死亡的過程,我們的身體也是發生了在各種尺度上的崩壞,死前,我們有著明顯的特徵長度,身體的大小,器官的大小,細胞的大小,各司其職;而當我們化為塵土,土也有土地特徵長度,只有在死亡崩壞的過程,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心臟跑不動了肺臟卻還想動,血液含氧量降低了細胞卻還在掙扎,粒線體無能產生更多的 ATP 但核糖體可能還努力造著蛋白質,更種崩壞也許也呈現了一種尺度不變性,當然這在數學上絕對沒有前例來的嚴謹,真正地描述也有待我們對生物系統更完整的研究。

什麼是死亡 — 怎樣才算是活著

柯P曾經說過:如果你問我什麼是死亡,那我要問你怎樣才算是活著。

我想這是一個深思熟慮過後的回答,他回答的不是問題本身,而是問問題的動機。從上面的討論,我們知道定義死是件浩大的工程,但我們之所以問這些問題,有相當程度的原因,是來自與我們想知道要如何面對生離死別,要如何看待生命的價值。躺在加護病房裡,全身插滿各式維生器材,這是你想要的生活嗎?你覺得這樣能“算是”活著嗎?柯P也說關於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他的答案是追求個問題的過程就是這個問題的答案。因為你不考慮過程,最後留下的便是死亡,我想很少有人的生命意義是來自對死亡的追求吧!

所以,怎樣才算是活著 — — 我想這才是我們真正的主題。

Reference

[1] A. Einstein, B. Podolsky, and N. Rosen, Can Quantum-Mechanical Description of Physical Reality Be Considered Complete?, Phys. Rev. 47, 777 (1935).

--

--

Cory Chu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 | Ph.D. Student @ UWM | Gravitational-waves | Programmer | Photographer | Filmmaker | Post-production | Sound-engineering